1.物质极大丰裕与财富快速增长
今天,我们身处一个相对和平和快速发展的时代。长期的生产繁荣,人们已经从物质稀缺演变为物质极大丰裕。
250 年左右的工业化生产,100 多年的大规模生产,全世界的产能在不断扩张,生产效率不断增长。尽管社会物质极大丰裕,全世界的生产机器仍然在不间断地生产物质。与此同时,人们也更加富裕,拥有了更强大的购买力。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国民财富的变化 2018》报告,1995 年至 2014 年全球财富据估计增长了 66%。其中,中国的财富增长更快,1995 年人均GDP 为 5091 元,2016 年达到 5.03 万,增长 10 倍左右。
一方面物质极大丰裕,另一方面人们财富的持续增长,这意味一场全方位的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势必到来。
如果技术环境和产业都没有改变,即使人们不满于生活现状,也只能接受传统的物质生产和供应的方式。但近十年来连续爆发的新技术革命与新工业革命,为人们实现更美好的生活提供了充分条件。
时代在飞速发展中,我们必须跟上时代的脚步。
2.席卷全球的双重革命
2006 年,亚马逊、谷歌等互联网巨头宣布推出云计算服务,标志着新技术革命的到来。国内外主流信息技术提供商纷纷向云计算靠拢,大量的新兴云计算技术提供商也迅速崛起,拉开了云计算改变信息世界的帷幕。云计算只是开端,此后的十多年当中,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社交网络等新兴技术相继成为新的技术热点。这些新兴技术与其细分技术构成一个结构复杂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群,迅速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相结合,改变了人们生活的各个场景。
新兴技术的价值潜力绝不仅仅是改变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还会与传统产业相结合,全方位改变实体产业的运行机制与整体面貌。2013 年,以德国工业 4.0 战略提出为标志,开启了智能技术改变工业的历史进程。美国、日本等国家相继发布了应对新工业革命的战略计划;2015 年,中国也发布了“中国制造 2025”战略和“互联网+”行动计划。世界大国的参与,有力地推动了新工业革命的持续深入发展。
2016 年,在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公告中,正式发布了《二十国集团新工业革命行动计划》,这标志着新工业革命已经成为世界性共识。其中指出:“新工业革命为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及其相关服务业转变生产过程和商业模式、推动中长期经济增长提供了新机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新材料、增强现实、纳米技术和生物技术等很多新兴技术取得重大进展。这些技术进步正推动智能制造、个性定制、协同生产和其他新型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的发展。”这清晰地描述了新工业革命肇始于新技术革命,是新技术革命驱动的结果。同时,把新工业的革命的内涵初步诠释为智能制造、个性定制、协同生产等新型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的发展,新工业的发展将是全世界中长期经济增长的机遇。新制造,从需求链数字化开始
新技术革命驱动新工业革命,新工业革命产生新的需求,进而驱动新技术革命更加深入的发展。新技术与新工业相互融合,展开了一幅双重革命交融、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它构成了现阶段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最主要的社会背景。
3.消费升级:满足深层次、个性化、非物质需求
毫无疑问,在物质丰裕、财富增长、双重革命等众多因素影响下,新一轮消费升级已经开始。
消费升级意味着更高层次、更多内容的物质和非物质消费需要。每一次工业革命都是从消费升级的最基本需求出发,继而引发从技术到工业的连锁革命。消费升级促使全新的物质创造,继而创造出全新的蓝海市场和财富,拥有财富的企业进而升级生产设施和生产模式,最终实现全方位的产业变革。而新技术、新产业的变革又会触发隐形的消费升级需要,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闭环。可以说,消费升级是牵引新技术革命和新工业革命不断深入的根本性力量。
消费升级是时代价值观的产物。以往的历次工业革命主要满足人们对物质的基本需要,促使工业生产不断改进和优化。但正如前所述,现在物质生产已经极大丰富,人们财富快速增长,按照经济学的效用理论,人们对基本物质的兴趣逐渐减弱,更加高级的非物质需求如社会交往、尊重和自我实现已经成为需求满足的一部分。而非物质层面的需求差异会非常显著,个性化需求特征非常明显,个性化已经成为需求的核心特征之一。
因此,此轮消费升级的重点就是满足人们深层次、个性化、非物质需要。所谓深层次,就是强调价值交付,给人们带来更好的效用获得;所谓个性化,就是根据每个人的动态差异性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所谓非物质,就是满足用户参与感、尊重感、协作、主导权、精神、文化等非物质需要,而不仅仅是一个有形的物品。例如:小米手机通过 MIUI 论坛让用户参与产品设计过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4.按需生产——新时代的生产任务
在传统的大规模生产制造模式下,虽然企业不断强调以客户为中心,但实质上仍然是以生产制造为中心的推式生产。
1987 年,出现了大规模定制这个词汇,强调产品多样化和定制化来满足用户需要。大规模定制通过设计全新的生产方式,例如模块化生产和柔性生产,在不增加额外成本的情况下协调大规模生产与个性化需要的冲突,满足用户多样性需要。从用户需求的角度,初期阶段大规模定制可以认为是对用户需求的细分,同时赋予用户一定的选择权,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按需生产。
2013 年德国工业 4.0 战略发布,其中提出两大主题:智能工厂与智慧生产,一个潜在的目标就是实现按需生产。它可以看作是大规模定制生产方式的极致,满足最大化的多样性需要。但德国工业 4.0 的局限性在于把按需生产理解为按订单生产,问题在于用户需求并不是订单能够全部映射,而是在不断变化中的,因此德国工业 4.0 也并没有实现真正的按需生产。
新制造,从需求链数字化开始按需生产是新时代,应对新需求的生产任务,是满足新一轮消费升级的关键所在。真正的按需生产,不再是传统的按订单生产,而是建立在实时的用户需求链条之上的实时、永续的生产,需要建立从用户需要到生产任务的实时信息采集、传递、分析和价值提供的闭环。而这一点恰恰是互联网和智能技术的价值。如果认可这个真正的按需生产,那么它的“需”实质上来源于需求链(后文将详细讨论)对用户需要的洞察、分析、可视化和确定化,以及价值连接。
5.从制造经济到服务经济的转变
过去,人们也经常讨论制造业服务化,认为制造业服务化是增加制造附加值,为用户提供更多价值的关键。制造业服务化对中国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那就是改变我们长期处于制造业低附加值价值链环节现状,增加高附加值的研发设计、售后服务等环节的比例。大多数情况下,人们讨论制造业服务化往往以“微笑曲线”作为理论基础。
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一个被称为“武藏曲线”的价值。它认为生产制造环节才是高附加值环节,研发设计、服务等处于低附加值环节。“武藏曲线”与“微笑曲线”相反的价值说明了一个道理:价值链某个环节是否有价值并不在于它在价值链所处的位置,而在于它具有什么样的内涵,以及创造出什么样的价值。在未来的蓝图中,服务不仅仅是制造价值的延伸部分,制造活动本身也成为一种服务,甚至可以称为服务型制造或制造型服务。在这种情形下,原本的制造经济开始演变为全方位的服务经济,从以生产制造为价值核心,转变为以用户服务为价值核心。
在国内“云制造”以及工业互联网的相关实践中,已经描绘出制造的各个环节服务化的未来图景,例如:设计为服务、仿真为服务、测试为服务、生产为服务、管理为服务。德国工业 4.0也描绘了这样的蓝图:基于云计算和工业互联网技术,人们在手机端就能够很容易地连接和定制制造活动的各个服务。从这个角度上,前面讨论的按需生产就是服务经济时代的生产方式。
基于互联网和智能技术,制造业全方位服务化已经不可逆转,制造活动将会演变为服务活动,这必将导致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的根本性转变。
6. 客户为本的 CT 时代来临
服务经济的到来、数字化技术的演进,带来连接用户数的大幅提升。过去数十年中,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社交、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每一次信息技术的演变,都带来了用户连接数量的指数级上升。
根据最新数据,全球互联网用户数已经突破了 40 亿大关,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已经“触网”。全球 76 亿人中,约 2/3 已经拥有手机,且超过半数为“智能型”设备,因此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更加轻松地获取丰富的互联网体验。
伴随着物联网时代的到来,全球有 950 亿的设备被联网。物联网扩展了移动通信的服务范围,从人与人通信延伸到物与物、人与物智能互联,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万物互联。
万物互联意味着商业与商业的连接、商业与用户的连接、用户与设备的连接、设备与设备的连接、用户与用户的连接。因此,今天的企业不仅仅要实现内部业务的数字化和自动化,更重要的是必须围绕客户的价值,把整个价值链条上所有人和关系进一步打通,由此才能帮助企业真正实现数字化的转型,以客户为中心开始运作。
在 DT(Data Technology)时代之后,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着眼点,应从提高生产制造能力和运营效率,转移到为用户提供更高满意度的商品和全方位体验服务上来,一个真正以“客户为中心”的 CT (Customer Technology)时代即将到来。
Customer Technology 本质上是通过信息技术实现与用户连接,形成以用户为中心运营的全新的商业模式。它通过新型互联网驱动的信息技术,将企业前端的需求链条支撑和打通,让企业服务最终落点在用户身上,通过分析用户需求指导企业的生产实践,让每一个商业真正的回归到以客户为中心的时代。
(摘自 新制造从需求链数字化开始)